• <s id="k48iu"></s>
    <code id="k48iu"><strong id="k48iu"></strong></code>
    首頁新聞

    GB15084-2022《機動車輛間接視野裝置性能和安裝要求》正式發布 電子后視鏡有了“合法身份”
    來源:中國汽車報網    作者:張雅慧    發布時間:2023/02/01   瀏覽:()次



      隨著汽車向電子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汽車電子后視鏡也逐漸走進公眾視野。

      近日,GB15084-2022《機動車輛間接視野裝置性能和安裝要求》對外發布,并將于7月1日正式實施。新版GB15084最大的亮點在于,電子后視鏡被允許上市銷售,并可完全替代傳統鏡面后視鏡,這也意味著電子后視鏡行業將迎來重大突破。

      相比乘用車,商用車因車身龐大,在起步、轉向、倒車過程中存在較多視線盲區,極易引發交通事故,造成人員傷亡和不良社會影響。新國標的發布,對于提升商用車行車安全大有裨益。

      電子后視鏡可合法使用

      GB15084是我國汽車一般安全標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減少車輛視野盲區、提升行車安全、保護弱勢道路使用者有著重要意義。據悉,此前的GB15084-2013是以聯合國第46號法規(UN-R46)中規定的安裝要求和測試方法為基礎。因此,在中國安裝后視鏡屬于強制性要求,且尚不允許用電子后視鏡替代傳統鏡面后視鏡。

      隨著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傳統無邊框內視鏡、自由曲面后視鏡及攝像機-監視器系統(電子后視鏡)也在快速迭代,GB15084-2022根據這些變化進行了修訂和相應的調整。

      首先,新國標進一步完善了傳統物理視鏡的技術要求,納入了無邊框內后視鏡及自由曲面后視鏡,有效提升了視野范圍,減小了視野盲區。此外,新國標還增加了攝像機-監視器系統的技術要求及試驗方法,為我國汽車電子后視鏡的準入管理提供了有效支撐。

      “新國標3.1條將后視鏡改為間接視野裝置,明確規定傳統光學視鏡、攝像機-監視器系統或其他能夠向駕駛員提供間接視野信息的裝置均滿足標準要求,這標志著電子后視鏡可以替代傳統光學后視鏡單獨使用。”商用車行業專家譚秀卿認為,新國標的發布,對于推動電子后視鏡的普及應用、提升車輛行車安全性等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

      此外,新國標還對電子后視鏡監視器的安裝角度、視野基點做了明確要求,防止駕駛員低頭幅度過大,影響觀察視野;同時允許一個監視器可以顯示多個視野,但不連續的圖像應清晰區分,如果不同類別視野沒有隱藏任何部分,則允許顯示連續圖像。

      商用車搭載優勢明顯

      作為取代傳統后視鏡的新產品,電子后視鏡是一種基于攝像頭和顯示器的產品組合,增強駕駛員對車輛周圍及側后方的視覺感知。其中,外部攝像頭采集的圖像,通過數據處理后顯示在駕駛室內的顯示屏上,同時可以集成類似盲區預警、障礙物提示等功能,進一步增強駕駛安全性和舒適性。

      從應用角度來看,電子后視鏡就是用來替代傳統后視鏡的間接視野裝置;從功能角度來講,電子后視鏡在降低整車風阻、風噪和重量方面的效果十分可觀。一般來講,商用車單側后視鏡重量在5~10kg左右,這就意味著需要增加支架的承重量作為支撐。而據國外相關測試數據顯示,采用電子后視鏡,重卡整車減重可達60~80kg,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輕量化程度。

      不僅如此,電子后視鏡還可擴展視野,提高在眩光、黑暗、雨雪天、隧道等光線不佳情況下的成像清晰度,大幅提升車輛的行車安全。

      對于商用車而言,通過電子后視鏡可以捕捉到更多的圖像,能夠避免傳統后視鏡存在的視野盲區;處理器還可以根據車輛行駛姿態、周邊環境對影像進行實時處理,使駕駛員在顯示器前獲得更多的臨時輔助視野,無論是貨車還是客車,對于電子后視鏡的盲區輔助和安全輔助作用,都有著現實的需求。

      “以往,商用車駕駛員想要擴大觀察視野,只有不斷調整后視鏡角度,再配上‘搖頭晃腦’改變觀察后視鏡位置來實現。而電子后視鏡可通過攝像機鏡頭冗余視場角,做臨時場景隨動的方式來獲得更多輔助視野。”譚秀卿認為,電子后視鏡必將在商用車領域大有作為,未來有望成為商用車標配。

      截至目前,除奔馳、達夫、曼恩、斯堪尼亞等外資卡車巨頭推出電子后視鏡的選裝服務外,國內包括宇通客車、東風商用車、陜汽重卡等商用車企業以及部分自動駕駛卡車公司也在規劃和布局電子后視鏡項目。

      據悉,歐盟地區、日本已對“無鏡”汽車發放通行證,美國也在加緊推動電子后視鏡車輛上路的法規修改。在中國,隨著GB15084-2022標準的發布,將進一步規范和加快國內汽車間接視野裝置產業的發展,有利于電子后視鏡在國內汽車行業中的應用。

      “盡管從功能定位來看,電子后視鏡只是輔助司機駕駛行為的過渡性產品,但它對于攝像機高安全、高品質提出的要求,能進一步提升相關配套產業的整體研發水平,為更高級別智能駕駛系統、智能網聯提供底層硬件支撐。”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汽車運輸研究中心主任周煒說道。

      推廣之路道阻且長

      電子后視鏡雖然優勢頗多,但其普及之路并不平坦,需要攻克諸多難點。

      某汽車企業機械工程師邵策指出,在明亮的環境中(晝間),電子后視鏡的顯示器亮度就算調到極限值,也只能達到實際物體亮度的1/40。在同樣的環境下,傳統后視鏡的亮度雖然也會有所減弱,但可達到實際值的1/3左右。另據相關數據顯示,電子后視鏡的顯示器對比度為實際對比度的50%,而傳統后視鏡則為80%。也就是說,在明亮的日光下,傳統后視鏡的對比度要更好。

      由此可見,為確保圖像清晰明亮,電子后視鏡需對硬件設備提出更高的要求。上海豫興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總經理付紅強表示,電子后視鏡是一個跨領域、跨學科且高度集成的系統產品,包含傳感通訊、電子電路、工程機構等多個領域,并且對光學標準、成像要求等方面極為嚴格。另外,對于供應商來說,必須具備攝像頭、監視器系統完整的設計能力,尤其是鏡頭設計、芯片選型、ISP/DSP系統設計測試能力。而這些方面,國內相關企業還有所欠缺,需不斷“練內功”,攻克一系列技術難題。

      此外,電子后視鏡帶來的技術顛覆,也引起行業對其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質疑。

      “在可靠性方面,電子后視鏡在遇到凝結、水霧時,可能會導致設備能見度差或無法使用,需要打開后視鏡加熱功能,結冰的水霧才會逐漸消失。也就是說,如果出現此類問題,駕駛員需在無后視鏡提供側后方視野的情況下持續駕車幾分鐘,這無疑增加了司機的駕駛風險。此外,在車內電子后視鏡顯示屏上,還可能會出現畫面延遲、甚至畸變的情況,而且頻繁使用顯示屏,極易造成駕駛員的視覺疲勞。因此,有部分運輸從業者對電子后視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有所擔憂。”邵策說道。

      “目前,電子后視鏡的成本也比較高昂,選裝費高達1萬多元,想要讓國內運輸從業者接受還需一定時間。”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獨立研究者曹廣平補充道。

      在譚秀卿看來,隨著電子后視鏡技術的不斷革新,相關問題將逐一得到解決。不過,在這一過程中,整車和零部件企業一定要形成合力,共同攻堅克難,保障電子后視鏡與車輛的有效匹配。“可以預見,未來汽車電子化將成為汽車升級的橋梁,越來越多的汽車零部件會被電子器件所取代。”他最后說道。


      汽車電子網為您提供最新汽車電子產品信息,及最具權威行業資訊和最新的行業動態,汽車電子行業最前沿的技術資訊,為全球汽車電子行業人士搭建交流平臺。








    友情鏈接

    国产L精品国产亚洲区久久,无码a级毛片免费视频下载 欧美人与动牲猛交A欧美精品 日本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 <s id="k48iu"></s>
    <code id="k48iu"><strong id="k48iu"></strong></code>